襁褓,又称“颟养带”,是指婴儿穿的能裹住全身的衣服。襁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,已有发现了制作襁褓的器具。在古代,襁褓是婴儿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有一个健康、温暖的襁褓对于新生婴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襁褓的制作非常考究,要选用质量好、柔软的棉布或者丝绸绢布,制作时要护住婴儿的肚脐部位,并配备各种小绑带,像是头穗带、肚兜、小手套等婴儿服饰。襁褓有防止婴儿着凉、腰椎弯曲等作用,也有助于培养婴儿安全感的作用。
而襁褓这一称呼的由来也非常有趣,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,襁褓是“小兜一也”,同时“襁”和“颟”字有着相同的读音,都是“qiāng”,而“颟”字则是指婴儿的样子,即婴儿还未张开小手、小脚的样子。所以襁褓就成了包裹着婴儿的带子,也是兜住婴儿的一个小兜。
现代的家长们鲜有用襁褓这一传统装扮,但是在某些地区还是会保留这一做法。同时,在各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努力下,传统的襁褓文化正在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。